最近,家住安園的居民發現家門口多了一個“裁縫鋪”,這讓居民覺得很是方便:“改褲腰,裁褲邊兒,都有地兒去了。”
近年來本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。如何在業態調整中保障便民服務?一些國企在轉型中將目光投向社區。擁有50多年歷史的京工集團就在亞運村等社區開設“京工1961”社區生活館,里面不僅可以買衣服、定制衣服、也能做裁褲邊兒等小活兒。京工集團副總侯永利介紹,以后社區生活館會更便民,這里將會提供便民雨傘、針線盒、急救箱、穿衣搭配書籍等供居民免費使用。
“我買的窗簾有點長了,這里能給裁短了吧?”“我這個褲子需要裁個邊兒,能做吧?”上午,“京工1961”亞運村社區生活館一開門就來了好幾位市民咨詢。家住附近的陳大媽說,自己原來去的一個私人小裁縫鋪關門了,“我在想這下縫縫補補的活兒該咋辦,幸好有這么一家國企開的裁縫鋪進來了。”陳大媽當天來咨詢的是窗簾的事情,她說等到了冬天,還會來店里定制羽絨服,“伊里蘭的羽絨服我們老年人都知道,這是北京的大品牌,來這里定制,放心。”許小姐是來這里定制衣服的,她是一位美學教授,對服裝要求較高,“聽朋友介紹來到這里,來這里的師傅溝通過兩三次,覺得他們的技術過硬,就決定在這里定制幾件衣服。”
吳迎春是店里的技師,有三十年的服裝經驗,他不僅接定制衣服這樣的大活兒,也接市民的小活兒,“有長裙改短的,也有想變款式的,比如把領子去掉,也有直接拿面料或者圖片讓我們直接做的。”另外店里專設的裁縫鋪有各種便民服務,比如普通褲子改短收費15元,居民說這個價格和之前的私人裁縫鋪價位差不多。
京工集團社區事業部經理于輝介紹,目前“京工1961”社區生活館已經在亞運村、世紀城、中關村、草橋、西壩河、天橋這六個區域開設,未來三到五年內還要再開20家,“亞運村這個生活館有100平米,我們拿出來10平米做不盈利的裁縫鋪,這就是國企的社會責任,市民有需要,國企有擔當。”
京工集團副總侯永利介紹,以后的“京工1961”社區生活館會更溫暖,會成為市民更需要的一個地方。這里會計劃引入“京繡”,讓父母與孩子 可以一起學習剪裁衣服,既傳承傳統手工藝,還增加了樂趣。,社區生活館還將成為一個居民休閑交流的空間,定期舉辦特色活動,包括舉行服裝搭配專業講座,推出舊衣改造或布藝制品制作培訓,免費為社區老年人服務等公益性活動,還計劃和公益組織合作做舊衣回收。
來源:北京晚報
記者:于建
京工集團
京工1961
雷蒙·1940 宮溢
北京市紡織服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
京工時尚創新園
京工1961線上商城